35分钟下的课堂效率向谁要?

时间:2023-03-18 16:06:56
35分钟下的课堂效率向谁要?[此文共1625字]

每天仍然是24小时,然而人的体验却不完全相同,担任教师的每个阶段也不例外。刚开始可能比较浅显,注重课堂的纪律,孩子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慢慢的会发现这些并不能代表有效地课堂。于是听课学习的时候开始关注教师的语言,孩子的语言,对于孩子们恰到好处的回答我很羡慕,并且思考为什么孩子能给老师想要的回答。通过一系列的上课、集体备课等活动,我发现引导很重要,而如何提问便是引导的主心骨。西方学者德加默认为“提问得好即教得好”。提问运用得好,会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追忆困惑和问题

1.提问很频繁,语言不精炼      

为了制造热闹的课堂气氛,不分主次,不顾学生实际,改过去的“满堂灌”为“满堂问”。学生缺少质疑问难、独立思考的时间,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看似活跃的课堂气氛,实质上是在为教师的教或板书“填补空档”服务,教学实效不高。过多的提问会导致学生依赖教师的问题进行学习,压抑了思维的火花,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2.提问随意,没有精心准备。  

对教材的钻研不够深,没有根据学生实际创设课堂提问,为提问而提问。提问琐碎频繁,不分主次。一连串的一问一答浪费了不少宝贵时间,不但不能激起学生思维,反而会使学生思维受到抑制,容易使学生养成不假思索、随意应付的坏习惯。而有时提出的问题却又过于深奥,不符合该年龄段孩子的特点,学生无从答起,课堂出现冷场,感觉磕磕碰碰,这样的提问既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又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提问 ……此处隐藏319个字…… 

在讲解例题和习题的时候,所提的问题主要是记忆性的提问,而且往往是针对知识点就题论题发问,所提的问题缺乏深度、梯度和广度,缺乏适度的拓展、变式和延伸。其实,这主要是因为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扎实,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不深入,没有把握好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造成的。在备课活动中,也经常遇到教师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出现错误的时候。  

3、缺乏必要的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对于孩子的心理,我可能只是回忆自己孩提时代的心理,对于现在儿童心理研究较少,缺乏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心理方面的研究。提问往往只是为了教学的必要,或者说是在履行新课程所提倡的精神,但并没有对新课程的理念有更深刻的理解,在提问之前并未能仔细揣摩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  

4、对问题的设计不够重视  

对问题的设计是影响课堂提问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课堂上的提问具有比较大的随意性,语言罗嗦,至于提问是否具有科学性、层次性、针对性和启发性,提问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自己也没有去思考。因而教学过程中出现问题表述含糊,指向性不明,学生听了不知所云,甚至偶尔还会出现科学性错误,更谈不上提问的艺术性了。提问也仅停留在针对知识点的发问,忽略了提问中的人文意义, 没有把提问的着重点从“问题”转移到“人”上来, 出现“徒劳的提问”,这样的提问严重影响教学的效果。  

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又是创造的前提,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正如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是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就更显其重要性。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5分钟下的课堂效率向谁要?[此文共1625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