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之恋读后感

时间:2022-10-05 17:13:58
千年之恋读后感[此文共6081字]

第一篇:《千年一叹》读后感

《千年一叹》余秋雨的一本书,作者很有名气,就抱着好奇的心态看完了这本书, 这本书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作者在千年之交,跋涉四万公里,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经历,给我的感觉是苦中带甜。本书采用游记的形式,但给人的感觉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日记,在读书的同时,本书时时给读者传递这样一些问题,希腊、埃及、约旦、印度等古国都曾经有过辉煌的古文明,从辉煌到势微,从势微到衰败,到没落,而我们中华文明却避免了整体性的衰落,如何保持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我们读者对此应持有何种观点,我们读者应该如何去面对等等。

看完这本书以后,我深深为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为中华文明感到骄傲。从作者的这些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创造文明的是人类,毁灭文明的也是人类。其实,甚至在人类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在很多地方,人们正在毁灭自己创造的文明,例如,在中东,在印度,以及在阿富汗等地人们还在互相厮杀。我们在作者游历文明古国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文明的毁灭往往伴随着血腥的战争。为了保证人类文明的健康发展,和平是我们需要的,战争是我们应该唾弃的。所以我们应该争取和平反对战争,这是我们一直持有的观点。

再让我倾听这神州大地的呼声,让我触摸这个古国苍老的灵魂。终有一天,我会伫立在咆哮的黄河旁。任凭飞溅的黄河水沾湿我的衣脚,让我同这个民族一起流泪,让我感受奔流不息历史长河。历史与山河同在,千年不倒。针对于作者在这本书中提到的有关于人类文明的问题,看起来与我们个人没有太大的关系,其实不然,作 ……此处隐藏5230个字……或者,若是他生的晚些,生在清朝入主中原后,那么他的一生不会过得那么纠结,也不会背负千古骂名。只可惜,吴三桂生不逢时,正巧赶上了新旧交替的节骨眼,正巧他又是一个朝野闻名的名将,所以没有为明朝殉葬的人们,将自己所有的懦弱和自私的一面放大到了吴三桂一个人的身上,将江山社稷崩塌的责任推卸到了他一个人的身上。然后,他们一边唾骂着吴

三桂,一边如同吴三桂一样迅速地投进大清的怀抱,心安理得地求取着个人的现世安稳。

一个生命力强盛的新政权势必替代一个腐朽没落的旧政权,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结论。而吴三桂的选择不正是顺应了历史潮流吗?为什,他却要背负这千古骂名呢?孙中山的辛亥革命是顺应历史潮流,所以我们将他称之为国父,毛泽东顺应历史潮流所以将我们带入了新中国,所以我们在心中永远记得他,他是我们心中永远的英雄么。但是为什么同样是顺应历史潮流,而吴三桂却落得这个全然不同的结局呢?其实这只是说明了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道理,历史是胜者记录的,对于败者他们想这么写就怎么写,而他们一定会尽可能抹黑败者,因为他们需要一个穷凶恶极的败者来衬托出他们讨伐败者的行为是多么高大和雄伟。

所以说,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我们对某一历史现象与事件的评价,绝对不能以偏盖全,一叶障目。在某些时候,盖棺也不能妄下定论,例如文革时期的刘少奇;明朝的袁崇焕;甚至于黑暗的欧洲中世纪的哥白尼。史书不一定是正确的,我们应该从心出发,理性地看待历史,不要被固有的东西牵着走。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看待历史。同样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不要光从表面或者一种固定的思维看待他人,我们也应该从心出发。我觉得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我们才可能交到更多知心的朋友。那么我们才可能获得更加轻松,更加自然和自由。

《千年之恋读后感[此文共6081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